粮票,一支难忘的歌
每当看见洒落在桌上的剩饭,就有一支难忘的歌从记忆深处迤俪响起。歌声中,时时闪现出粮票的背影。粮票,生于红旗下,长在人民中。1955年登台,出任共和国的大合唱首席指挥,它引领着数亿中国人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舞台上,唱着社会主义进行曲,威武地勇往直前。1993年谢幕。
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从此,各种粮食票证便铺天盖地地进入千家万户,拉开了中国“票证经济”的帷幕。
提起粮票,上了岁数的人很自然会把它与贫穷、饥饿,与朴素、友谊联系起来。那段岁月,牢固地沉积在人们大脑深层的沟沟坎坎。
触摸中华民族的饭碗,眺望收紧腰带的岁月,亦歌亦叹的日子已经淡淡化入了遥远的梦影。
现在,走进大大小小的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缭花人眼。年轻朋友会认为世界本来就是如此,大概在自己生下来以前,商店就是这个样子。他们没有看见过粮店门前傍晚斜雨里人人手持购粮证的长龙,没有欣赏到菜场外边凌晨寒风中顶替人排队的碎砖、菜蓝。中国的短缺经济才离去不久,我们距发达国家还很遥远。只有抓紧建设,奋发前行,那种风雨情景才不会重演。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几十年后,不再向儿孙们唠叨“过去”的痛苦时光。
票证时代,政府定量发放粮、棉、布、油、家俱、自行车、蔬菜副食、煤炭染料,直至香烟、肥皂、火柴、针头线脑等等日常生活最基本的物资票证,五花八门。无论买什么,都要带着票拿着本。老太太不识字,买块豆腐得带上所有的票,须子罗嗦的碰落一地票证。
计划票证是我国经济形势的晴雨表。经济下滑,物资紧缺,票证就增多;经济上扬,票证就减少。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一些大城市每户居民发放的票证多达30余种。
那时侯,粮票比什么都重要。外出开会、学习、办事,都要带上粮票,出市得带省票,出省得换全国粮票。 “全国粮票”一度成为畅销商品和杰出人物的共同代名词。
那时候,每人月定量30来斤米,半斤油。粮票是必不可少的吃饭凭证,光有钞票没有粮票,不一定有饭吃。没有钱,可以四处旅游,没有粮票可能寸步难行。人们的饭碗中,一半多是青菜,戏称“瓜菜代”;二两米加两次水蒸两次,看起来多,吃了就饿,美其名曰“双蒸饭”。
那时侯,大串联吃饭不要粮票。我们徒步走到井冈山,满山遍野的红卫兵比草木还多,接待站紧急调来咸菜罗卜,卸下一批门板当菜砧,一阵刀唱人舞后,饭里、汤中里便浮起一层木渣,再看门板,薄了一半。就是这样的饭,男生一顿吃1斤半,女生吃1斤。
那时候,出差补助每天两角钱。荤菜四分,素菜二分,一碗饭三分,九分钱还得加四两粮票才能吃一顿饭。粮票束缚着每个人的饮食,但是同志间的友谊,人际间的亲情,却在艰苦生活中燃放出温暖。你送我半斤粮票,我支援你2两油票,相互照顾,互相接济,人间自有真情在,衣带渐宽也无悔。
改革开放以来,商品极大丰富,各种票证陆续下岗。1993年4月1日,粮票光荣离休,成为收藏品市场中的新宠。走过了38年的踉跄小路,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使命和流通历程。
粮票是中国收藏界特有的品种。一般藏品都是灭灭生生,但粮票的生生灭灭,可能成为永不回头的历史。在数字化生存的今天,收藏粮票,就是收藏一部“断代史”。
粮票的后价值,在于它身上所留下的特殊年代的特殊烙印。
粮票市场中,价位较高的有“文革”到底型、大海航行型、“双学”型。武汉市1969年5市斤粮票,画面为一艘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象征“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文字和图案一致,形象艳丽生动,林彪题词和毛主席语录并列,称为“双语”票证。随着林彪坠机温都尔罕一声巨响,“语图同题”票证的价格直线上升。
据估计,全国各省、市先后发行的本地区使用粮票,加上全国粮票、军用粮票,总数有2万多种。各种粮票图案主题广泛,异彩纷呈。具有非常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粮票的制作和使用也相当丰富多彩:北京粮票整齐划一;浙江粮票带着存根;新疆粮票背面涂胶;陕西咸阳粮票还有编号;有趣的是广西剪角粮票,一票三用,别具一格:整张票是大米票,剪去一角是面票,再剪去另一角是玉米票。
建国后,最早的粮票是1950年皖南行政公署粮食局发行的大米票。面额最大的粮票是1963年上海市专供内部调拨使用的《粮食支拨书》,票面达一万四千斤。面额最小的粮票是1960年南京市壹钱的粮票,仅为1两的1/10。票幅最大的粮票是1984年广西的“广西流动人口粮油定额供应卡”,长17.3厘米,宽6厘米。差不多有一个信封大。票幅最小的粮票是1955年浙江省印制的“随证粮票”,长0.9厘米,宽0.8厘米,仅有小手指甲大小。流通时间最长的粮票是1965年发行的全国通用粮票,长达28年。流通时间最短的粮票是1962年发行的车船粮票,流通一个月。流行粮票的年代里,它与人民币几乎同等重要,号称“中国第一票”,又叫“第二货币”。当年,上至共和国主席总理,下至平民百姓都有各自的“定量”,大家都按定量吃饭,如果超支,就只有饿几天肚子。
盛世收藏。随着岁月流逝,粮票不断升值。现在,市场日益丰富,粮食食品已不再限量供应,国家也不再发行粮票,粮票价值指日弥贵。
方寸粮票看似朴素无华,却蕴藏着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的深广内涵,它是那段艰苦岁月的浓缩本,凝结有中国特色的生命芬芳,是难得的实物档案资料。
不同的粮票,在新中国交响乐中发出不同的颤音:《公社粮票》擂动浮夸共产风的击打乐;《文革粮票》拉出红色动乱岁月的下滑音;《兵团知青粮票》弹起蹉跎岁月的回旋小调;《工种粮票》拨奏城镇生活的华彩乐章;《部队战时粮票》吹响“准备打仗”的钢铁动员令;《产妇粮票》哼着关怀妇女儿童的温馨小夜曲。
粮票,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曾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独领风骚,功不可没。斗转星移,时过境迁,一代主角唱完最后一个音符,悄悄走下了历史舞台。但是,它出演的酸甜苦辣清唱剧,仍然散发出泥土的清香;它指挥的锅碗瓢盆奏鸣曲,还在酿造着苦涩的甜蜜。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今天,面对粮票,无论遥想,无论诉说,无论倾听,无论展望,都令人感到亲切和神秘。
粮票,一支弥漫着如烟岁月的牧歌,一玫写满了苦乐年华的名片。
感谢粮票。{冯鄂生 冯 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