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用布票的历史
布票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由国家商业部和各省市自治区商业厅(局)分年发行、其称谓各异、名目繁多、品种丰富,在新中国诞生至改革开放前那一段资源紧缺的特殊历史时期,对科学配置资源、合理安排群众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军用布票是我国布票家族中最为特殊的一员,也是军人购买棉布及针织品的见证,包括军用棉布购买证、布鞋布票、汗衫背心票和支前布票等,是唯一全国通用的布票。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方寸纸片,蕴藏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丰厚内涵,浓缩了共和国那段坎坷历史,记载了国家从“计划”走向“市场”的转型轨迹。一、军用布票首发于1954年,其后十余年间从印发到管理逐步规范
1954年9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第224次会议通过并发布《关于实行棉布计划收购供应的命令》。规定自9月15日起,所有国营、合作社、公私合营和私营纺织厂的棉纱、棉布等,一律由中国花纱布公司统购统销,并采取分区、定量凭证供应的办法。于是1954年便成为各省区市棉布购买证的首发年,这一年的棉布购买证俗称“开门布票”。东北商业局发行了第一张军用棉布购买证,其他省市在发行民用布票的同时,也印发了军用布票,有的是专版印刷的,有的是在民用布票上面加印“军”、“军用”或“军人”字样。各地军用发行时间虽不统一,但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全国通用。这些开门军用布票发行量小,地域性强,现在已经比较罕见。首期军用布票的名称各不相同,有的叫棉布购买证,有的叫棉布购买票,还有的叫购布票或购布券等。首期军用布票的票幅规格和票额尺寸也不尽统一,计量单位一般有:5市寸、1市尺、2市尺、5市尺、10市尺等。
首期军用布票在发行和使用过程中暴露出两个问题,一是由于各省市所印军用布票样式不统一,但因其全国通用,各省发行的布票样张需要发往全国国地,这一步骤实施起来相当困难,容易给造假者以可乘之机。二是各省市自行印制军用布票,中央不易控制,且容易暴露各省市驻炽编制数量等军事秘密。于是,从1955年9月开始,军用布票主要由国家商业部负责统一印发,其设计、制版和印制单位为当时的北京人民印制厂。每年总后军需部被装处与商业部纺织局计划处协商布票印制数量后,代商业部向北京人民印刷厂下达生产计划。布票设计好之后,厂方先将机制票样送总后勤部军需部审查,审查后提出设计修改意见,而后定样印制,印制票款由商业部支付。印制完成后由总后军需部按分配计划发往全军各大单位,而后逐级下发至个人。布票使用以后加盖“注销”印章,而后集中销毁。这一时期军用布票的设计始终遵循简朴、直观的原则,不加地方布票的设计样式多样。票面图案主要以“农业生产”、“棉花丰收”、“五角星”为主题,反映了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之后追求国富民强的美好愿望。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转入全面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1958年大跃进,国家经济建设欲速不达,1959年至1961年国家连速三年遭受自然灾害,更是雪上加霜。中央于1960年12月24日发出通知,将当年布票延期使用至1961年2月,并决定1961年3月至9月不发布票,全国平均发二尺布以供缝补和购买票供应的针织品。同时号召全国人民节衣缩食,度过灾荒。根据中央的通知,军队作出相应调整,总政、总后联合规定,1961年3月至8月,军官{含不评衔军人及在编织职员}每人补发修补用的布票3尺,士兵不发。
自1961年3月1日走起,毛巾、袜子、汗衫背心实行凭布票供应,于是商业部于5月专门为部队印发了背心购买证,每证一件,免收布票。军士、士兵每年可购买2件背心的规定均即行废止。
从1962年9月开始,军用布票上加印了副券。这样设计是因为之前的军用布票使用后采取了盖作废章、剪角等方法,均对布票造成了破坏,不便于商业部门辨识和清点数量,同时盖了作废章的布票可以用有机溶济溶洗干净再次使用,造成了一些漏洞。此后,商业部门加强了对收回布票的管理。首先要分类、而后要清点、加封、上缴、最后统一销毁。部队系统当年未使用完的军用布票机动数当年有剩余的也要经严格地登记、统计后集中销毁,并要有监销人在场监督销毁并签字,这样便保证了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
1962年、军用布票中还增加了一位新成员――布鞋布票。布鞋布票是专门供军队使用的布票、当时的定量标准是每人每年三双,提干的士兵当年发一双。不过布鞋布票只连续印制和发放了两年,后来市场逐步充裕后便不再发行了,因此,这两年的布鞋布票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
二、票证是历史的见证,文革时期军用布票上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由于国家经济的逐步好转,军用汗衫票、布鞋布票从1964年开始停止发行。但随后到来的1966年至1978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国民经济趋于崩溃边缘,人民的衣食需要仍得不到满足。市场上一度减少的商品票证又逐渐增多,军用布票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文革”开始后,红色浪潮席卷神州大地,当然也延伸到军用布票上,布票票面开始出现毛主席及其他领导人语录,了就是俗称的语录布票。但1967年的语录印在了棉布购买证的背面。
从1968年开始,语录全都印在了布票正面;所印制的“军用”二字才由繁体字变为简化字。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军用布票中增加了汗衫背心票,此后这一布票便长期纳入定量中,直到军用布票使用的最后一年。此票只发给战士使用,每人每年一张,用于购买汗衫或背心,有效期至当年的8月底止。1969年的军用布票中只有一尺和五尺的定量,而且布票在设计上将副券与主票融为一体,缩小副券区域,这样的设计,在的有带副券的军用布票中是独一无二的。
1969年,随着“文化大革命”走向深入,布票上的“最高指示”了占据了表面的二分之一。1970年起“最高指示‘固定为军用布票票面的四分之一左右。1971年的军用布票是语录军用布票的最后一期。从1972年起,持续了四年的语录布票消失了,留给我们的是对那个年代无尽的回忆和深深的思索。另外,从1970年起,军用布票从横式改为竖式,并且以后每年一换样,即逢单年为横式,逢双年为竖式,以便于区别新旧布票。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军用布票有两个特点:一是语录,印有“毛主席语录”、“最高指示”或口号;二是富有“文化大革命”政治色彩(红海洋、红宝书、三面红旗等图案和口号)。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色,具有很高收藏和研究价值。作为特殊时代的特殊票证,“文革”布票是一扇政治公之于众宣传窗口,除其本身的使用功能外,它还同时具备了宣传功能,这也是“文革”布票有更高史料价值的关键所在。“文革”布票价格在收藏品市场一直居高不下,也与此有很大关联。
三、1984年军用布票悄然退出流通领域,成为颇具收藏价值的历史文物
“文革”以后,全国人民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前进中的问题,经济逐年好转,物资逐年充裕,人民生活逐年富裕。197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国家对农业、工业、商业等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经济迅速发展,市场逐步繁荣,凭票证供应的商品种类逐年减少。
80年代初,新产品化学纤维,合成纤维大发展,使得纺织品产量在幅度增长,商业库存猛升,反而造成棉布积压。于是1983年11月22日,商业部发出通告:从12月1日起,全国临时免收布票、棉絮票、对棉制品敞开供应。从此,包括军用布票在内的所有布票正式退出流通领域。迅速从人们的手中消失。1984年的布票是在1983年布票的基础上设计的,由于设计时国家已对针织品临时免收布票,经与商业部纺织局协商后,总后军需部决定1984年不再印发汗衫背心票,只印发1尺和五尺的面额,由于布票依据往年惯例提前印刷,终究这一批布票还没有发放便被销毁。
由于军用布票的地位特殊,供应对象又仅限于军队系统,当时官兵一般都不够用,加之各大单位均严格执行了过期销毁的规定,故当今留存下来的较为稀少,已成为颇具历史的意义和研究价值的文物,在收藏市场上不断受到收藏爱好者的追捧。军用布票收藏难度比军用粮票等其它票证要大得多,尤其是成套布票。不是联张的较难配齐,如今已身价不凡,一套布票收十元、数百元甚至上千元。早期布票寻觅极难,渐成珍品。目前市场上收藏价格较高的军用布票有以下几类:一是开门军用布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除少数地区外,这一类布票凤毛麟角,很少留存于世,收集难度越来越大,不少品种甚至弥足珍贵。二是语录布票。正是由于当时布票发行也要为政治服务,任何地方发行语录布票不敢有丝毫的大意和懈怠,否则就是政治事故。另外,语录布票设计印刷精美、政治气氛浓郁、纸张选材上乘、色彩鲜艳夺目、背景图案突出。正是由于这样的历史原因与艺术品位、语录布票收藏一直是收藏界关注的热点。三是成套军用布票。在有效期限内使用的所有品种布票,叫做套票。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套票都比散票收藏价值高。如果有收藏爱好者能将1954年到1984年军用布票收集齐全,这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四是样张(票样)布票。此类布票由于没有流通使用,几乎全新,品相极佳。军用布票票增的收藏,在收藏界中可谓是一个佼佼者,因为它的功能不是流通使用,而是在布票流通中为了识别真真伪,用同年度样票进行鉴别,可以防止布票流通中的造假行为。因此它的发行量较少,发行范围也很小,在市场上不予流通使用,价值自然较高 。
新中国自1954年9月开始实施购布凭证,至1983年年终结束,凭票购布历经整整30年,在新中国诞生至改革开放那一段资源紧缺的特殊历史时期,军用布票对科学配置资源,合理安排官兵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回首当年滋味万般的票证情绪,我们将永远不会忘记军用布票在我国军历史上那浓重的一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