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的白瓷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_有啥特点
景德镇白瓷的出现时间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根据近年对景德镇窑址的考古调查和出土器物的研究,景德镇青白瓷在五代时期已经具雏形,可以说景德镇青白瓷的肇始是五代白瓷。景德镇白瓷在五代时期的造型种类丰富,包括碗、盘、碟、壶、罐、钵等。景德镇的制瓷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唐代就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白瓷,并在宋代御赐殊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经过元、明、清三代的发展,景德镇逐渐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制瓷中心。
景德镇五代白瓷的特点:
景德镇五代白瓷的造型种类常见的主要有:碗、盘、碟、壶、罐、钵、盒、水盂等。白瓷的造型以日常生活用品居多,造型轮廓大小基本固化,与其他不同窑口产品的差异性主要体现于白瓷细部特征。五代时白瓷造型圆器多而琢器少,碗、盘的造型又以花口为特色,盘出现折腰造型。以景德镇白瓷碗、盘类为例,造型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辨识:
口沿:常见的口部造型主要有敞口、侈口、敛口、葵口等。其中敞口与侈口的差别不大,侈口主要指口沿向外延伸,与敛口相对应,区别是敛口向内收,侈口外溢。敞口与侈口也包括唇口、葵口等口部造型,是白瓷碗、盘类口部造型比例较大的品种之一。唇口碗为厚卷唇口,中空,口沿微外撇,有的有一条细细的实唇边。碗的口径有大小的不同变化,一般多在14~17厘米左右,甚至也有大至29厘米的。盘类的口径一般为14厘米左右,还有小碟、小盏类口径约9~10厘米左右。
腹部:碗类有弧壁、斜壁两种,弧壁碗高于斜壁碗(浅口碗)。碗壁斜出而微带弧,口沿薄,碗下部较厚。碗身上肆而下钦,作平坦势。有的碗下半部壁压出四至六道外凹内凸的瓜棱状直纹,上半与直纹相对削出葵口,亦也有有瓜棱而无葵口的。景德镇五代白瓷的口沿与腹部的特征同其他窑口比较来看,差异性较小。
底足:内壁与底有明显的相交轮廓线,似“月亮底”,内底广而较平,支钉装烧的碗盘内心和足端有支钉痕迹。盘类圈足大而矮,足外壁垂直或微外撇,足壁厚近1厘米,足端平切,内墙外切,足底较平。另外还有平底内凹、卧足不明显的卧足盘类。碗类足径一般接近口径的1/2。足端平切,约厚8毫米。壶类圈足较矮、足壁较厚、足端平切。留有支钉痕,砂底。
与同时期安徽的繁昌窑白瓷相比,底足的差异较明显。景德镇的白瓷圈足较厚,多为利坯挖足,圈足大而矮,足外壁垂直或微外撇,足端平切,内墙外切,足底较平,且因垫圈含铁量高,底部有明显的垫圈痕迹和类似“火石红”的颜色,并因烧制温度高,有黑褐色粘渣,粘沙跳起黏住底足。而北方的定窑、邢窑的底足有粗有细,多为挖足及后加的接足,粘沙为白色,因垫饼瓷化程度高,底部较白,底足的主要特征是外撇,且因为手抓底足施釉而留有明显的“指甲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