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中叶的中国,国统区的经济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货币信用的崩溃和恶性通货膨胀的肆虐。 1 经济状况的恶化
1947年由于国民党政府一心准备内战,人们对国统区经济普遍不看好,导致金融立即作出反映,金价暴涨的现象。这次金潮来势凶猛,1947年2月1日,金价涨至每两40.6万元(旧币),美元与法币的比值达到1:7700,与上月中旬相比,猛涨10%;2月8日,黄金价格一日五涨,最后收盘价黄金每两突破55万元;2月10日涨至96万元。 法币币值惨跌带动了其他民生必需品价格上扬,日用洋货普遍上涨1倍,米价腾升。至2月8日,上海物价指数是战前的1.2万倍。由上海引发的金融狂潮迅速向整个国统区蔓延,先是天津、南京等各大城市,人们大量抢购黄金美钞,如痴如狂,继而镇江、嘉兴、淮安等中小城市也纷纷效仿。 国民政府为了支撑日益增长的军费开支,不得不大量印刷法币,导致货币发行量激增至1948年的6636946亿元,是1945年的643倍。这一政策直接推高了物价,尤其是上海的大米价格,从1948年1月的150万元一担飙升至8月的6500万元,上涨了40多倍。 2
银行系统的应对
在这种背景下,银行系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由于民众对法币失去信心,提存率不断上升,银行不得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应对可能的挤兑。同时,恶性通胀导致货币持续贬值,银行对于长期贷款持谨慎态度,因为贷款的回收价值可能会因为货币贬值而大打折扣。 中央银行还要求各银行将存款的20%上交,这进一步压缩了银行的可使用资本。在这种环境下,一些银行的可使用资本甚至不足30%,这使得银行在资金运作上更加困难,难以维持正常的信贷活动和金融稳定。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银行采取了一系列资本保护措施。为了维持收益,银行开始从事快速的投机性生意,并在银行内设立暗户,以躲避央行的调查。这些措施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为银行带来了一定的收益,但长期来看,这种行为进一步破坏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加剧了经济危机的严重性。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商品和金融口岸,成为了这场金融风暴的中心。美国商品的大量涌入和国家经济重建的需求,使得上海聚集了大量的游资。银行利用这些资金进行短期投机性生意,但由于通货膨胀的速度过快,货币贬值惊人,这些贷款的期限通常只有10到15天,最长不超过一个月。 3
金圆券的失败
1948年8月,蒋介石秘密召集紧急会议,讨论金圆券的发行问题。与会大多数委员表示,如果没有实体经济或硬通货作为基础支撑,只是在票面上改革,根本无法解决财政危机。财政部长王云五则认为,财政已经到了难以维持的地步,进行币制改革刻不容缓,发行金圆券是当务之急。蒋介石给与肯定:“目前财政困难,王部长已作了报告,这次改革币制,已同外国朋友商量好了。”并示意大家赞成这项决定。 金圆券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以金圆券取代法币,法币必须在当年11月20日前兑换成金圆券,按1元金圆券折合300万元法币兑换。禁止黄金、白银和外币的流通、买卖或持有,所有个人和法人拥有的黄金、白银和外币,应当于9月30日前兑换为金圆券,违者一律没收并严惩。严格控制物价,以当年8月19日价格为准,不得议价。实施仓库检查并登记,从严处理囤货者。 金圆券的发行初期,由于政府的强制措施,市场上的物价一度被控制在金圆券发行前夕的水平。金圆券发行后,由于没有足够的贵金属或外汇储备作为支撑,加之国民政府未能有效减少预算支出,导致金圆券迅速贬值。到1948年11月9日,金圆券已发行19亿余元,与限额接近。时值辽沈大战正酣,军政费增加极巨,国民政府不得不宣布取消金圆券发行20亿元的总额限制。 金圆券无限发行后,物价失控,人们带着成捆钞票外出购物,上海、南京、汉口等大城市的物价已如脱缰野马。1948年上海大米的价格是每石4.4亿元金圆券,若以每石米320万粒计算,则买1粒就要花费130多元。 1949年5月,上海物价指数为币改之初的500多万倍,9个月的涨幅接近于前12年的总和。最终,金圆券在广东、广西、江西、贵州和西北各省被拒用,国统区经济陷入了全面崩溃。金圆券的贬值速度犹如自由落体那般垂直向下,创下世界货币史的奇观。 到1949年6月底,已经发行的金圆券数额高达130.3046万亿元。各地市场一片混乱,物价如同断线的风筝扶摇直上,一日数变。上海的一家商店曾经在一日之内更换商品标价达16次之多,500万元金圆券的购买力只相当于1948年9月的1元金圆券。
面对金圆券的崩溃,1949年6月23日,国民政府不得不承认金圆券破产,宣布金圆券与旧铸银元的比价为5亿比1。实际上,有的地方是以15亿比1的比价在抛售金圆券。7月18日,国民政府宣布金圆券作废,并规定9月1日为金圆券兑换银元的最后期限。至此,金圆券的流通被正式停止,原鼓噪一时的金圆券寿终正寝,导致许多富裕家庭倾家荡产,财产付诸东流。 1930年,宜宾县为修建自来水工程筹集的13万银圆,在经历了法币的贬值和金圆券的改革后,最终化为乌有。蒋介石在金圆券崩溃后,面对广泛的批评和抱怨,却试图将责任推给其他人,声称金圆券的发行是大家在会议上鼓掌通过的。 随着各地相继解放,人民政府宣布停止金圆券流通,以金圆券10万元兑换人民币1元的比率收回后销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