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7|回复: 0

北方抗日根据地的银行与货币

[复制链接]

129

主题

4

回帖

438

积分

版主

积分
438
发表于 2024-9-26 16: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面临着严峻的经济挑战,尤其是在货币金融领域。日军和伪军利用伪钞战企图破坏根据地的经济稳定,但根据地军民通过一系列策略和措施,成功地应对了这一挑战。
1
冀南银行币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仅限于军事上的破坏,还包括了金融领域的伪钞战。在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日军通过大量投放伪钞,试图破坏根据地的经济稳定,造成通货膨胀、金融恐慌,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和民众生活。
日本在1937年成立的“登户研究所”中的“陆军第九技术研究所”专门负责伪造法币,伪造了40多亿元法币,其中近30亿元被投至市场流通,约五分之一的假法币流入了根据地
冀南银行在1939年9月16日由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宣布成立,其成立之初便肩负着巩固法币、打击伪币的重要任务。银行的成立,旨在整顿金融市场,减少地方金融的混乱状态,并通过发行冀南币来对抗日伪的伪钞攻击。
冀南银行发行的冀南币是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本位币。在全面抗战时期,冀南银行共发行冀南币68种、本票9种,总计金额51.04亿元。冀南币的发行量逐年增加,主要用于财政支出和服务生产。为了保证冀南币的信用和币值稳定,冀南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限制发行额、统计人民消费量、调查消费品交易过程和周转次数等。


在抗日战争时期,冀南银行与日伪币、蒋币展开了激烈的货币斗争。冀南银行通过发行冀南币,确立了其在根据地的本位币地位,并采取了分行署区发行管理的方式,以适应战争环境下货币流通的需要。
冀南银行不仅发行货币,还积极发放贷款支持农业和工商业发展。在全面抗战时期,冀南银行共发放农、工、商业等生产类、商业类贷款20亿元,且逐年递增。此外,冀南银行还通过晋冀鲁豫边区农村、乡镇先后建立的800多个信用合作社发放贷款,支持农业生产、小手工业生产及家庭副业贷款,活跃农村经济、支持农村地区生产自救。
据统计,在发放的农工商贷款中,农贷、水利贷、合作贷款占34%,商业贷款占31%,工业贷款占35%。冀南银行通过发放低息贷款,支持农业生产和手工业,这些贷款不仅帮助农民和手工业者度过困难时期,也增强了银行的资本实力,为货币斗争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在晋冀鲁豫边区,日伪制造和抛放冀南票假票的行为尤为猖獗,据《山西金融志》记录,冀南区大名县以南的抗日根据地,流通中的假票竟达市场货币流通量的70%以上,其中伍角票大部分为假票。此外,日本三井、三菱等财团伪造的北海票数目达2000多万元,先后流入各根据地。
为了应对日军的伪钞战,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首先,根据地银行发行了自己的货币,如冀南银行币,以建立独立自主的货币制度。其次,通过汇价管理、进出口贸易、市场管理等经济手段,利用伪“联银券”为根据地服务,同时采取行政打击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式,禁用伪钞,保护根据地货币的流通和信用。此外,根据地还加强了金融法制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打击伪造货币犯罪的法令规程,如《破坏金融法令惩罚条例》等,以加强货币监管和打击力度。
在具体的货币斗争中,根据地采取了阵地斗争和比价斗争的策略。阵地斗争包括在根据地扩大时迅速排挤敌伪货币,建立根据地货币市场,同时组织主要物资的调剂,保持物价稳定;在敌人扫荡时,主动收缩货币流通范围,抛售积存物资,保护群众利益。比价斗争则是在根据地货币与其他货币兑换中,争夺有利的兑换率和不断提高根据地货币币值的斗争,通过灵活调整比价,打击日伪货币,提高根据地货币信用。
在反假币斗争中,根据地银行和民众共同努力,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民众对假币的识别能力,同时采取技术手段,如使用特殊纸张和印制工艺,使得根据地货币难以被伪造。这些措施有效地保护了根据地的货币秩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
北海银行的建立

北海银行的成立和北海币的发行,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当时,由于天津和青岛被日军占领,印制钞票所需的纸张和铜版难以购得,银行的创立面临重重困难。然而,通过张玉田等人的努力,利用地下渠道,成功从被占领区购得印钞所需的材料,并秘密运回掖县。在设备和材料到位后,北海银行开始印制钞票,首批发行的北海币包括壹角、贰角、伍角和壹元四种票面,票面上的图案反映了当地特色,如掖城火神阁、鼓楼等。


北海银行在发行货币时非常谨慎,严格控制货币发行数量,并保有一定物资准备,以维护货币的信用和稳定。随着抗日根据地的扩大,北海银行陆续在不同地区建立了分行,并发行了不同版本的北海币。这些分行包括胶东分行、清河分行、鲁中分行、鲁南分行和滨海分行等,它们都在各自的区域内发行了带有特定标记的北海币,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流通需求。
北海银行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克服了重重困难,为根据地的经济发展和支援前线作出了巨大贡献。在1942年至1944年间,革命根据地政府通过北海银行进行了三次“排法斗争”,成功迫使伪钞、法币自身膨胀、跌价,最终失去了流通市场,保障了根据地的金融经济安全。到1944年春,山东根据地内全面确立了北海币的本位币地位,形成了完全独立自主的货币市场。
北海银行的货币发行策略非常谨慎,以根据地政府收入及公司企业担保,严格控制货币发行数量,并保有一定物资准备。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北海币实现了全省统一流通,货币统一的任务终于完成,极大地增强了根据地的经济实力。
为了对抗伪钞,北海银行采取了多种措施。首先,银行在票面上加印了特殊标记,这些标记包括特定的图案、水印以及颜色的变化,以帮助民众和银行工作人员区分真伪。例如,华中抗日根据地政府推出的土纸印制的钞票上,加上了带颜色的纤维和独特的水印,这样的设计让日军的专业伪造机构难以模仿。此外,银行还不断改变钞票的颜色,几乎每半年就会对钞票的颜色进行更改,这种频繁的变更使得日军难以跟上根据地货币更新的步伐,从而有效地抵御了伪钞的侵入。
除了在票面上采取措施,北海银行还通过地下渠道获取印钞材料和技术。在战争环境下,获取高质量的印钞纸和先进的印刷技术是非常困难的。但通过地下渠道,银行能够购买到所需的材料,并采用先进的印刷技术来提高货币的防伪能力。
北海银行在1938年成立后,迅速开展了存贷、汇兑等业务。它发行了自己的货币——北海币,并迅速在根据地内流通。北海银行的成立和运营,对于稳定根据地经济、支持抗日战争具有重要意义。北海银行在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在1942年春,为了帮助抗日根据地开展春耕运动,发放了春耕贷款,贷款金额达到938万元,远超原计划的800万元,这一措施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北海银行的贷款政策,特别是对农业的贷款,对于根据地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北海银行发放的贷款中,农民贷款要比工商贷款利息低很多,从1942年到1945年,北海银行胶东分行“低利放款”项分别发放约0.26亿元、0.19亿元、0.24亿元、0.78亿元,总计1.23亿元,每年分别占贷款总额的29.6%、58.53%、58.37%、82.4%,累计占到自成立起到抗战胜利历年贷款总额的68.82%。
这些贷款不仅解决了根据地的经济困难,而且巩固了根据地经济建设,调剂了物资平衡,刺激了市场发展。北海银行的这些措施,有效地支持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通过这些努力,北海银行不仅在金融上支持了抗日战争,而且为后来的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江淮银行

江淮银行的成立是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抗日根据地经济斗争的重要举措。1941年4月1日,江淮银行在江苏盐城正式成立,这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第一所银行,由新四军军部财政经济部直接领导。朱毅担任财政经济部部长,同时兼任江淮银行行长,副部长李人俊和骆耕漠兼任副行长。银行的建立,旨在加强财经工作,打破日伪经济封锁,支持抗日斗争。
江淮银行的主要职能包括办理农业贷款、向个体工商户发放小额贷款以及商业贷款。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根据地经济的发展,为抗战提供了坚强的经济支撑。银行的成立和运作,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面对敌人的封锁和扫荡,江淮银行的工作人员和印钞厂的工人克服了重重困难,保证了货币的发行和流通。1941年4月12日,江淮银行正式挂牌对外营业,当日就投入6万元江淮银行纸币的贷款资金,6月9日又投入3万元,用于调剂阜宁县农机融资之需,作用巨大。


江淮银行在根据地内设立分支机构,1941年6月15日在泰东县栟茶镇建立江淮银行苏中分行,由苏北行政委员会财经部副部长李人俊兼任行长,日常工作由范醒之主持。随即又在泰东县县政府所在地李堡镇(现属海安县)设立办事处,在四分区掘港(现掘港属如东县)设立掘港支行。当时江淮银行营业项目为汇兑、存款、放款、信托等。
在反“扫荡”斗争中,江淮印钞厂四处辗转,人员和设备几经分散、隐蔽和搬迁。1941年夏,日伪军对苏北进行大“扫荡”,使苏北抗日根据地经受了一次严峻考验。由于日伪军对苏北盐阜地区进行大“扫荡”,在苏北建立华中总的战略根据地任务无法达到,开业仅三个月的江淮银行同苏北财经部税警、抗大五分校一起,撤离盐城。途中江淮银行冲散损失一部分。
从1941年9月开始,苏北根据地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以适应当时的战争环境。新四军军部将华中根据地分为不同的战略区,新四军军部决定暂不设立华中一级统一的银行,撤销江淮银行,改由各战略区自行建立银行。副行长李人俊率领部分工作人员到达第一师所在地建立的银行仍沿用江淮银行名称,副行长骆耕漠率领部分工作人员到达第三师所在地建立盐阜银行。
1942年10月24日苏中区党委决定发行江淮银行的江淮币,1942年11月1日苏中行署发出布告,苏中区正式发行江淮币。至11月底,印钞厂共为苏中,盐阜、淮海等几个地区生产了不同面额的凹印和凸印抗币约9475500元。江淮币和江淮银行本票及苏中地区抗币流通券的发行,调剂了苏中根据地金融,支持了根据地生产发展,繁荣了根据地经济。江淮币的发行方式,主要是通过贷款、收购、兑换金银、外汇和发放工作人员津贴、部队给养等渠道投向社会,并通过税收和商品供应(含粮食)等渠道回笼。江淮币受到抗日军民的拥护,逐步扩大了流通范围。
江淮银行的建立,是在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战中,我党我军革命先辈积极创办根据地银行,发行自己的货币,创建了敌后“经济抗战”的特殊战场。银行的成立和运作,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面对敌人的封锁和扫荡,江淮银行的工作人员和印钞厂的工人克服了重重困难,保证了货币的发行和流通。
在反“扫荡”斗争中,江淮印钞厂四处辗转,人员和设备几经分散、隐蔽和搬迁,但最终保证了抗币的生产和供应。江淮银行发行的钞票,票额分伍角、壹元、伍元、拾元四种。江淮币在当时又被老百姓称为“边币”“江淮票”,面额1元在初期相当于法币5元。而到了1943年前后,1元已经大概相当于法币的20元了。
1942年起,江淮银行在苏中设立有五个分行,并在各县及其大的集镇建立办事处。与此同时,苏中区下属的淮南区、淮北区亦分别设立淮南银行、淮北地方银号。1945年8月,江淮银行、淮南银行、淮北地方银号、盐阜银行等银行并入华中银行。

陶宏伟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手机13712627879(微信同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粮票收藏网

GMT+8, 2025-4-19 04:21 , Processed in 0.26175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